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环办函[2015]1398号)

时间:2015-09-07 11:43来源:环保部 作者:信息发布 点击: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环办函[2015]1398号)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 有关要求,预防黑臭水体形成,逐步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水环境质 量,保障人群健康和水生态安全,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技术指导文件,提出了治理黑臭水体的相 关措施,供各有关方面参照采用。
(三)本技术政策所称黑臭水体是指因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 境容量而导致变黑、发臭,通常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V 类水质 标准,溶解氧小于 2.0 mg/L。多位于人口密集、污染负荷强度大、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县城 及中心镇等区域内水体。
 
二、治理原则和技术路线
(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应遵循的原则:水陆统筹,分类、分 区、分期治理,治理与管理兼顾;以水环境容量为本,改善水力条 件,截污优先,污染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部门联动、责任明 确、信息公开、公众参与、长效管理。
(五)黑臭水体治理的技术路线:开展黑臭水体环境问题诊断,分析黑臭成因,核定污染物负荷,确定控制目标,制定黑臭水体治 理实施方案。实施污染源控制及治理、水动力改善及水力调控及生 态修复,加强综合管理及工程运行与维护。
 
三、黑臭问题诊断技术
(六)黑臭问题诊断应采集水文、水质、水生态等信息,排查 主要致黑臭污染物及污染来源,计算水体环境容量,提出黑臭治理 的目标污染物及分期治理目标。
(七)黑臭问题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问 卷调查、取样检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
 
四、污染源控制及治理技术
(八)污染源控制及治理主要针对点源、面源及内源,鼓励采 用适宜的技术削减目标污染物负荷,满足水体环境容量控制要求。
(九)点源主要包括集中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及工业园 区废水、规模化养殖废水以及分散排放的污水(宾馆、饭店等)。
1.对直接排入水体的点源应采取截污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2.城镇生活污水宜采取集中处理方式,出水标准应达到总体治 理方案的控制要求。可采用 A2/O、MBR、BAF、SBR、氧化沟等处理技 术。
3.工业及工业园区废水应达标排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 再生水回用。可采用常规水处理技术,必要时可增加高级氧化、吸 附、膜技术等强化处理单元,提高出水水质。
4.规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排放,鼓励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可采用厌氧流化床、UASB、IC 反应器、厌氧-好氧结 合等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5.严格排查水体周边饭店、宾馆等餐饮服务单位的污水直排口, 修建截污管道,将其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后排放或回用。
(十)面源主要包括城市面源、种植业面源及村落生活污水。 1.城市面源主要来自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水、分流制排水管
网初期雨水以及分散直排的初期雨水。 针对合流制排水管网溢流污水,可采用分流制改造,提高截流
倍数,溢流污水沉淀、过滤快速处理等技术。 针对初期雨水,可采用收集存蓄、水力旋流、快速过滤、人工
湿地等处理技术,也可采用绿色屋顶、渗透铺装、雨水花园、植被 浅沟等低影响开发改造技术。
2.针对种植业面源控制,鼓励开展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测土配 方施肥等生态农业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农田径流中污染物排放量; 也可采用生态沟渠、滞留塘等技术,加强对农田耕种期初期暴雨径 流的截留和净化。
3.针对村落生活污水,可采用土壤净化槽、生态坑塘、人工湿 地等技术。
(十一)内源污染治理,包括污染底泥及生活垃圾。 1.针对污染底泥,优选原位覆盖、原位钝化技术。针对污染底泥堆积较厚、污染严重、确需疏挖的区域,采用精确薄层生态疏浚技术; 避免堆场余水二次污染,鼓励开展底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2.加强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管理,防止其进入水体,一 旦进入水体的,须及时清理,保证水面无大面积漂浮物,岸边无垃圾。
 
五、水动力改善及水力调控技术
(十二)计算水环境容量,确定生态基流。针对生态基流较小 或基本没有生态基流的水体,可采用生态调水,鼓励利用再生水、 雨洪等进行补水。针对滞水区、缓流区,鼓励采用内循环或外循环 等技术,改善水动力学条件。
 
六、生态修复技术
(十三)生态修复是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利用生态手段对水 体内、滨岸带、缓冲带进行修复,改善水质,恢复景观。
(十四)水体内生态修复,主要包括生境改善技术、水生植物 修复及水生动物修复。
1.针对生境条件差、水生生物修复难度大,鼓励采用曝气增氧、 人工生态材料、微生物菌剂等技术手段,改善水质、底质,为水生 生物修复创造条件。
2.针对水生植物修复,筛选确定水生植被修复的先锋物种,鼓 励采用水生植物育苗、人工打穴、沙包抛植、草皮制作等定植技术, 恢复水生植物群落,并优化配置。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水生植物腐 烂二次污染等问题,鼓励大型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
3.针对水生动物修复,鼓励采取种群恢复、种群控制、放流增 殖等技术。首先选择修复水生昆虫、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 型杂食性蟹类;待群落稳定后,引入本地肉食性的凶猛鱼类,恢复土著鱼类群落;可适时进行人工放流,调控水体水生动物群落结构。
(十五)针对滨岸坡面或直立岸堤,鼓励采用近自然岸堤、生 态混凝土、石笼护岸、栅栏护岸及藤蔓植物仿自然等技术对滨岸带 进行生态化改造。
(十六)针对缓冲带生态修复,鼓励对缓冲带内已占用的道路、 建筑、基础设施等逐步拆迁并进行生态修复。根据地形地貌、土地 利用现状、生态类型对缓冲带进行分区分段,综合考虑水环境保护 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构建多自然型生态缓冲带。
 
七、综合管理技术
(十七)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协 调与合作,齐抓共管,形成黑臭水体治理合力。
(十八)落实责任到人,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达标期 限及治理效果。
(十九)科学监测监控。鼓励综合利用自动在线监测、自动视 频监测、人工巡视监控、网络信息传媒等手段,构建水体监控预警 系统。
(二十)建立黑臭水体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公开制度,每半年 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
(二十一)建立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实行水 体环境的常态化养护,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和水质改善效果。
 
八、鼓励开发应用的新技术
(二十二)鼓励建立新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根据黑臭水体治 理技术的需求:
1.在点源治理方面,鼓励研发应用高效脱氮、脱碳、除磷及资 源、能源化先导技术,如真空收集截污技术、氮磷及有价物质回收 利用技术、难降解工业废水高级氧化技术等。
2.在面源治理方面,鼓励研发集成应用城市面源综合协同控制 技术,初期雨水、地表漫流截流与污染控制技术等。
3.在内源治理方面,鼓励研发应用新材料与制剂,如氧化剂、 覆盖剂、生物抑制剂等。
4.在生态修复方面,鼓励研发应用原位水质改善及生物生态恢 复技术,如复合酶原位生态净化、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土著微生 物扩增及生物促生、生物操纵等技术。
 
 
点击查看全球环保研究网首页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