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全文】(4)

时间:2018-02-27 18:41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甘肃省政府 点击:
【摘要】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全文如下:
  

五、发展壮大中医中药产业

  发挥我省中医中药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提升中医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健康甘肃建设。

  优化中医药产业布局。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聚化”原则,充分发挥各地中医药资源区位优势,以兰州市、定西市为发展核心,重点建设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区)、4个中医药产业园区、7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中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集聚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定位科学、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

  发展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枸杞、半夏等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的传统道地大宗药材品种为主,以种植大县为重点区域,扶持建设11个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中药材人工驯养、人工栽培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带动完善肉苁蓉、柴胡、黄芩、独活、羌活、款冬花、秦艽、牛蒡子等特色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

  提升中药材加工质量水平。以资源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加快中药制药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大型中医药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组建陇药集团,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深入挖掘道地中药材资源,盘活药品文号资源,筛选发展前景较好的药品批准文号,加大新药研发和中药材品种二次开发,实施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培育现代中医药大品种,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开发保健品、药膳和药食同源中药材等系列产品,扩大中医药生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医药生产加工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做强做大中医药加工产业。

  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在陇西建设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电商平台、追溯体系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推动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贸易,形成全国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建设渭源会川、岷县当归城、宕昌哈达铺三大产区市场,扩大交易规模。依托省内药品流通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药品仓储、物流配送、区域代理等医药流通业,建成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立足甘肃、辐射全国的医药营销物流网络体系,打造甘肃中药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发挥中药促进人体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的保健作用,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保健等方向延伸发展,重点围绕道地药材、优势品种,大力开发保健功能食品、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系列产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加强中医药服务与当地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拓展中医药产业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增强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功能。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实现卫生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完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服务网络,发展中医养生养老产业。

  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发挥我省中医药资源和文化优势,办好中国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多岐黄中医学院、医院或中心,扶持优秀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到中亚国家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借助海外设立的中医教育、中医医疗中心等机构,加大与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办医办学经验,推进中医药教育科技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推动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植物药、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进行注册,通过“以医带药”和“以药促医”,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专栏5  中医药产业壮大工程

  1.道地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定西、陇南等地布局建设当归、白条党参、纹党、黄芪、红芪、大黄、柴胡、半夏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河西、白银等地布局建设甘草标准化示范基地,在白银、酒泉等地布局建设枸杞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民乐县等地布局建设板蓝根标准化示范基地。

  2.中医药产业园区。依托技术创新优势、药材资源优势、物流市场优势,重点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兰州新区“西部药谷”产业园、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产业园。

  3.中药材交易市场。围绕大宗品种,在重点产区改造建设10个产地市场,改扩建陇西文峰、首阳中药材市场,建成新型中药材仓储物流园,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建成短期产地周转仓储中心。打造岷县“中国当归城”,建设哈达铺大型药材物流中心。

  4.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建设庆阳岐黄中医康复疗养基地,平凉养生文化体验基地、皇甫谧针灸医疗保健基地,天水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温泉养生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中医药科普旅游基地。

 六、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揽,聚焦敦煌文化核心,打造永不落幕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抢占“文化制高点”,积极创建旅游示范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全面提升低能耗低排放、综合效益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经济小省、文化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推动文化产业传承创新。突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的定位,发挥敦煌文化、先秦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保护传承优秀文化,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加快推进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敦煌学中心,推进先秦文化保护、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数字敦煌”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申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加强文化资源优势转换,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打造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深入挖掘甘肃特色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突出自然资源和气候跨带特色,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和内涵,集中打造连接贯通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4线1区”精品线路,即以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金昌为节点的丝路旅游精品线,以兰州、白银为节点的黄河风情线,以甘南、临夏为节点的民族风情线,以天水、定西、平凉、庆阳为节点的陇东寻根访祖旅游线,以陇南为重点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区。坚持区域化联动、组团化发展、一体化推进,以“4线1区”精品线路为轴,由线扩面,形成板块联动、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五大区域旅游目的地,即河西走廊精品丝路旅游目的地、兰白黄河风情体验目的地、陇东华夏寻根旅游目的地、回藏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陇南乡村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积极推动当周草原、兴隆山、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黄河首曲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强化生态旅游示范带动。

  加快推进旅游全域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型文化传媒企业,组建旅游投资集团,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推进区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到2018年底创建1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全省4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一半以上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突出乡村特色,建设美丽家园。培育发展自驾、低空、户外、徒步、冰雪、运动体验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

  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加快落实《甘肃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5A级景区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具备条件的4A级景区通一级(一幅)公路。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甘肃省交通房车露营地发展规划》,推动各地规划建设房车自驾营地和交通驿站。加快兰合、银西等干线铁路建设,与周边区域铁路环线实现联接。加快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空港建设,建成运营陇南成州机场,新建武威、平凉、临夏等机场,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加大标准化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加强游客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实现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推进以大景区为重点的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旅游环境。

 

专栏6  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工程

  1.特色文化旅游基地。按照“235”景区体系布局,力争2020年打造20个体量大、旅游项目多、吸纳能力强、四至范围清晰、空间连贯完整、功能配套完善、管理统一顺畅、游客停留时间长的大景区。通过大景区示范带动,建设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集中建设20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扶持发展20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骨干企业,保护开发30个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名镇,落实抓好50个重大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2.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和房车露营地建设,到2020年,全面实现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之间、景区与依托城市之间、景区连接主要公路之间二级以上公路贯通,全省拥有200个左右的房车营地和100个左右的交通驿站。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等合理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到2020年,新建改建标准化旅游厕所约2000座。

  3.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打造“陇上美丽乡村、西部好客人家”品牌,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乡村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个旅游专业村,20000户农家乐,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吸纳50万农民就业。

  4.生态文化旅游工程。推进庆阳岐黄周祖医食养生保健基地、平凉崆峒山道教文化养生基地、皇甫谧针灸保健养生基地、天水自然生态和温泉养生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定西道地中药材科考旅游基地等建设。加强冶力关、麦积山、崆峒山、兴隆山等国家森林公园,黄河首曲、张掖湿地、尕海湿地等国家湿地公园,敦煌雅丹、张掖丹霞等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开发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养生避暑、户外运动探险、科普研学等旅游产品。

  5.品牌营销工程。围绕“精品丝路·如意甘肃”整体形象,大力推介丝绸之路、九曲黄河、寻根访祖等系列旅游产品,积极宣传推介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养生避暑、自驾房车、生态观鸟等绿色旅游产品,全面开拓海内外客源市场,努力扩大甘肃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七、巩固拓展通道物流产业

  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优势,巩固和发展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优势,推动环境影响小、综合效益好的物流业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及循环农业融合发展,抢占“通道制高点”,促进物流业国际化、信息化、高效化和绿色集约发展。

  加快西向通道物流建设。围绕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充分发挥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主通道和大动脉作用,依托兰渝、陇海、兰新、包兰、青藏线等国家铁路在我省形成的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以省会兰州为核心,加快天水、平(凉)庆(阳)、金(昌)武(威)、酒(泉)嘉(峪关)物流枢纽建设,提升重要节点城市枢纽集散功能,推动全省高铁经济带、兰州空港临空经济发展,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产业布局,整合提升“天马号”、“兰州号”、“嘉峪关号”国际货运班列运营能力,打造中欧货运班列知名品牌,重塑西向通道枢纽和物流优势。

  加快中新南向通道建设。加强落实《渝桂黔陇四地政府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框架协议》,全面启动中新南向通道建设,联通南向通道,畅通西向通道,实现“一带”与“一路”、西南与西北、中西亚与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整合渝新欧、蓉新欧、郑新欧、西新欧等国际班列货运资源,建设兰州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列车编组站,集中打造面向中东欧、中亚、南亚的国际物流通道枢纽和国际班列货源集散地。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建设广西临海飞地经济区,研究制定我省在广西建设临海飞地经济区规划,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投资发展外向型产业。

  加强物流枢纽设施建设。打造“一带一路”重点节点城市带,突出兰州枢纽城市位置,强化铁路场站、机场枢纽、公路场站等设施的分工协作,建成一批能够承担多种运输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客货运输枢纽站场。加快建设兰州、武威、天水三大陆港和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空港,推动建设甘肃省兰州物流中心,着力建设皋兰公铁综合物流产业园、兰州国际港务区多式联运物流园、苏宁兰州地区管理总部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支持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具有海关、质检等功能的铁路口岸建设,加强与港口、机场、公路货运站以及产业园区的统筹布局和联动发展,形成水铁、空铁、公铁国际多式联运体系。

  创新运输服务模式。围绕物流链全流程,强化运输、仓储、配送、通关、结算等环节高效对接,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调整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鼓励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与中欧班列和南向班列有效衔接,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发展钟摆式、集团式物流模式,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组建省级物流平台公司,建立完善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组织开行冷链物流国际班列,选择“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建设境外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

  推进便利化大通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推动全国通关一体化,扩大海关间监管结果参考互认、商签海关合作协定等,推行中欧“经认证经营者”互认合作,提高通关效率。加强物流标准化、循环化建设,在全省普及应用货运技术标准。加强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建设,建立班列沿线检验检疫机构间“出口直放、进口直通”制度,实现沿线“通报、通检、通放”,实施“进境口岸检疫、境内全程监控、出境直接核放”监管模式。

 

专栏7  通道物流产业拓展工程

  1.完善流通网络。以中新南向通道为依托,推进海港、陆港、空港、内河港、信息港五港联动,加快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和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建设,深化与境内外口岸、内陆与沿海、沿边口岸的战略合作,积极构建服务于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

  2.绿色物流服务。推广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和装卸设备,鼓励应用电动等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建设加气站、充电桩等绿色交通能源配套设施。

  3.先进技术装备应用。采用无线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不停车电子缴费系统、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强化“物联网+全程监管”。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邮政、海关、供销、安全生产、检验检疫等行业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间信息联通。

  4.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货运标准化电子货单、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集装袋标准化等技术标准在全省普及应用,建立托盘共用体系,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

  八、积极培育数据信息产业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谋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港”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抢占“信息制高点”,实现“共建丝路信息港、共享陆海大数据”,全面提升我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信息枢纽的战略地位,培育壮大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数据信息产业。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建设“宽带乡村”工程,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提升中小城市及乡村光纤宽带网络接入能力,不断完善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力争推动国内互联网交换节点落户我省,夯实我省作为区域性信息通信重要节点枢纽的基础条件,加快构筑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

  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推进兰州新区、金昌、庆阳等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港,形成以甘肃为支点,面向中西亚、南亚及部分中东欧国家,服务西北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依托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汇聚、交换、共享,在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培育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等关键技术研发,发展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打造物流商贸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搭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数据库,提升服务南向通道、联动东盟经贸交流的信息互通能力。建成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流通与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打造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南亚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我省与中西亚、南亚、中东欧国家的信息走廊建设。加快兰州、陇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搭建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培育本地商务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实施一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项目。

  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应用需求,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等行动,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开发具有品牌优势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带动应用软件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导航定位基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覆盖西北、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数据服务与应用示范,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建设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可辐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专栏8  数据信息产业培育工程

  1.大数据产业。以甘肃省大数据有限公司和大数据研究院为依托,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信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安全监管等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推动大数据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发挥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交通物流、质量追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形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2.软件产业。依托甘肃万维、甘肃紫光、甘肃万桥等骨干企业,结合实施“互联网+”行动,以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服务、软件服务外包等为重点,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聚集区。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应用需求,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信息服务业。加快兰州、白银、敦煌等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云计算中心、西部数据存储中心、遥感图像解译中心、大数据决策服务平台建设。开发整合数据资源,积极培育数字媒体、数字创意等网络内容服务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创意产业。结合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

  4.北斗技术及应用产业。以甘肃众力厚德北斗公司和甘肃中寰卫星导航公司为依托,推动北斗导航与移动通信、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开发北斗应用增值服务、软硬件产品及导航定位设备,推动在智慧城市、交通运输、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测绘勘探、社会服务等重点行业及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九、协同推进军民融合产业

  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挖掘我省军工产业基础优势,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和需求对接机制,完善军民融合政策体系,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依托中航科技集团、中核集团等在甘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研发优势,加快推进兰州、天水、白银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整合军民创新资源,开展以重大学科目标为牵引的技术研究,重点推进电子信息、含能材料、人工智能、高端材料、遥感测绘等重大军民融合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联盟,鼓励全产业链军地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协调推进军工优势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

  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航天航空、特种化工、军工电子3大优势产业潜能,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品牌示范性效应的产品和产业园。加快推进核应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应急与公共安全、军工服务等新兴产业融合,带动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推进核能清洁利用、乏燃料后处理,带动相关产业规模集约化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民参军”整体活力,强化军地人才融合,着力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用。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军事需求对接机制,贯彻国防要求,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完善战略战役公路通道及联络线布局,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和地区性交通枢纽的国防功能,改善部队机动条件。支持气象、测绘地理信息、信息资源、城市防护体系等基础设施共建共用。

  深化国防动员融合发展。按照建用一致的原则,科学确定应急应战力量的建设种类和数量,加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救援知识技能培训、技术研究和演练,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统筹国防动员、政府应急数据资源,完善潜力调查指标体系,建立应急应战潜力数据管理平台。围绕实施精准动员、体系动员和规范动员,完善重要物资和装备动员体系,实现保障资源共享和保障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国防动员综合能力提升。

 

专栏9  军民融合产业工程

  1.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兰州、白银、天水先行开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科研、军工技术和产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军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军民技术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培养使用、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

  2.核技术产业园。积极落实国家核能发展战略,加快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建设,打造现代化核工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实验室。

  3.航空航天产业。加快五一〇所电推进系统研究试验基地建设,推动空间电推进系统生产研试,提升卫星及深空探测能力;推动兰飞公司建设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及部件、航空电作动系统、航空电机和照明系统等产业升级项目,加快神龙公司500架无人机及轻型通用飞机生产基地项目建设。

  4.军工电子化工产业。积极构建军地一体化电子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围绕超高频真空、微波、雷达、仿真等前沿技术,拓展应用范围和使用领域,支持长风电子建设军民两用电子装备外场测试场。加快特种化工产业发展,促进民爆生产线升级改造和成套制造装备建设。

  5.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促进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推动省内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军工央企的战略合作,支持军用方舱、军用综合保障车、专用作业车和房车产业加快发展,支持铝合金、特种固体润滑和防护材料等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3D打印等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建设。

  十、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产业

  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为主线,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绿色新兴产业,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促进传统制造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水平,逐步形成绿色、智能、协同制造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模式。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我省原材料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石化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延伸拓展产业链,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电池材料等绿色低碳新材料,加大对可循环利用新型绿色建材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结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协同制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强化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创建智能工厂,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聚焦资源共享协同,满足个性需求,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制造。推动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数控机床、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重离子加速器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预防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积极发展新型疫苗、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治疗用生物制品等生物制品;依托畜牧资源优势,加大动物类生物制药原料药提取技术研发,推动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积极研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发展医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各类新型骨科替代及修复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推进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研发和产业化。

 

专栏10  先进制造产业升级工程

  1.绿色低碳新材料。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新材料、铜基电工材料、高端电镀材料、贵金属粉体材料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系列产品。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开发结构性、功能性新型钢材、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发展高强型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镀膜新材料、新型核辐照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炭/石墨材料等新型材料。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2.石油化工装备。大力开展高端智能、石化通用装备通用控制软件平台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研发自主品牌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换热器、隔膜换热器、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乙烯裂解炉、在线分析仪表、高压泵液力端高压流体元件、分段压裂用可溶球、伽马相分率传感器、油田数据智能采集计算机等关键设备,提升关键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

  3.新能源装备。提高风电、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建设酒嘉、金武风电智能化整机成套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光伏电源组件项目建设,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太阳能集热系统,形成太阳能发电设备完整产业链。

  4.电工电器装备。重点发展智能高中低压电器元件、高中低压开关设备、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及自动化装置、大功率变流器和智能化控制器等电工电器产品和成套设备,开发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领域智能配电用电设备。

  5.集成电路产业。以天水华天、天光、华洋等企业为重点,加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元器件工艺技术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新型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能力,延伸发展集成电路专用封测设备模具、高端引线框架、半导体封装材料等配套产品,打造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

  6.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大中型智能专用数控精密机床,鼓励开发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大力发展大型、精密、智能、高速数控锻压机床和重型、超重型智能数控锻压机床以及自动剪切等装备,开发复合加工机床及自动生产线,加快形成天水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

  7.现代农机装备。发展种子机械、大型耕作机械和高效节水灌溉装备,扩大种子精选机、包衣机械、烘干设备生产,加快发展大型高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大规模设施农业装备,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现代农具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

  8.生物医药。依托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中牧兰州所等龙头企业,促进本地传统优势产品的研发升级,加快人用疫苗升级换代,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入驻。加快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加快诊断用生物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9.重离子技术应用。启动建设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示范园、中科院科近泰基医用重离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离子束辐照应用与成果转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快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武威重离子治疗示范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重离子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园,辐射带动重离子相关产业发展。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