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建筑垃圾“围城”:变废为宝盼标准先行(2)

时间:2017-06-12 13:10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中国经济导报 点击:
【摘要】目前各地建筑垃圾资源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已经开始陆续启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预期PPP项目将成为未来增长的重点方向,地方政府及部委正在推广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主要以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判断到202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亿元,‘十三五’期间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启动期。

       填埋仍是主要方式

       不仅如此,据中国建筑垃圾产业资源化战略联盟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尽管目前建筑垃圾处置方式多样,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处置方式仍是填埋处理,这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此外,也有一部分建筑垃圾混在生活垃圾中被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

       该负责人表示:“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差别,会引起许多问题,如造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性质发生改变,有可能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渗滤液不能处理达标,加剧填埋场表面沉降的非均匀性,降低场地复原再利用的经济效益。”

       我国以直接填埋、填坑造地的方式为主,资源化处置的方式占比较低,这从目前国内建筑垃圾处理厂的构成即可看出。“数据显示,我国18个省市共有建筑垃圾处理厂867座,其中填埋717座,堆放83座,资源化处理仅有67座。”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所所长余毅称,“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足10%,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5%,日韩达到95%。”

       在李文龙看来,建筑垃圾以填埋为主,非法丢弃现象普遍,危害严重。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国城镇土地总面积916.1万公顷。其中,城市面积占46.5%,合6389.8万亩。按1万吨的建筑垃圾占地2亩计(堆高5米),我国每年至少产生15亿吨,一年就占地30万亩以上。

       如果不填埋,垃圾就没有办法处理了吗?“事实上,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厉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比如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块采用破碎机械进行破碎,再用筛子来区分粒径的大小,可得到不同比例的粗骨料和细骨料,其中粗骨料可直接用来加固地基,或者作为道路、机场跑道的垫层以及室内地坪层;细骨料可混在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中而被重新利用。”“对于施工中散落的砂浆、水泥混凝土,经过冲洗可还原为水泥浆、砂和小石子,进而被回收利用。将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制成渣土块,可用于绿化、回填还耕和造景用土。此外,建筑施工留下的废木材,除了可用作建筑模板和搭建材料外,利用木材破碎机将其加工成碎屑,还可作为燃料或造纸原料使用。”厉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行业标准亟待制定

       不论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我国行业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受访专家也普遍认为完善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厉冰表示,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建筑垃圾行业的发展,比如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

       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文件要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投融资模式。

       2016年3月,我国“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厉冰认为,“从政策层面看,‘十三五’期间,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解决比较重视,列入规划。”

       不过余毅认为,国家政策仍有待完善,这是因为,从国家政策来说,多停留在方向性指导方面,难以指导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进行具体工作;从地方政策来说,各地对于“资源化处置”的理解尚显羸弱,能够具体落实和操作的配套政策始终脱节,企业呼吁更多可落实、可操作的政策出台。

       对此,李文龙建议,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给出建筑垃圾资源化方向和关键抓手。与此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即积极扶持,又要搞好监管,管好两头,促实中间,抓好源头申报核准,完善收费制度和标准,出台强制应用措施,解决再生产品出路,培育市场条件。企业则要认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困难与复杂性,依靠技术和创新,依靠自身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点击查看全球环保研究网首页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