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新疆农田地膜污染调查(农业环保)(2)

时间:2015-04-10 11:11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杨涛利 点击:
在新疆,由农田残膜引发的“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

“白色污染”泛滥根源何在?

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生产和使用低限标准的超薄型地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一扯就烂,根本无法回收。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碎屑,更是没有办法清理,成为农田里的永久垃圾。

印继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地膜,每亩地用量不超过3公斤,每公斤10元钱左右;而使用厚度0.006毫米或者0.005毫米的地膜,每亩地用量只要2.5公斤,生产成本会更低。而只要成本低,大家就都跟着用。

据了解,现有地膜生产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虽然规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标准,但同时又规定,允许有±0.003毫米的误差,这意味着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属于合格地膜。这就为一些企业生产超薄地膜打开了方便之门,执法部门对此束手无策。

新疆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已经进行了20年的残膜回收机械研究,但是对于超薄膜依然一筹莫展。

“机械无法回收,因为地膜基本上是连片的才能够回收起来,所以说在0.005毫米~0.006毫米之间的地膜回收效果就很差了,只能达到50%左右。”新疆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学农说。

记者在新疆一些县市的农资市场上了解到,如果使用达到国家标准的地膜,每亩农田需要4.5公斤左右;而使用厚度为0.006毫米的地膜,只需要不到3.5公斤,每亩地能减少投入12元以上。为了降低亩均生产成本,在不严重影响生产的同时,农民往往选择较薄的地膜。而地膜生产经营者也根据市场需求,更多地生产较薄的地膜。

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生产和使用超薄型地膜。经过一季覆盖后,超薄型地膜大都破碎成片状或絮状,机械无法回收,人工捡拾困难,农民清理残膜的积极性不高。

“土地是自己的,也是生产的根本,不能让地被膜给荒了呀。”印继生想过也试过人工捡拾残膜,然而投入的人力、物力折算的成本,让他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一些残膜回收企业也因为农膜回收效果差而吃不饱。汇丰塑业有限公司是新疆尉犁县的一家残膜回收加工企业,企业设计生产能力是1600吨,但是前两年年仅生产400吨废旧地膜加工颗粒。

“人工成本比较高,而且工人难找,很多农民图省事,能不收就不收了。另外,如果只依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去回收,力量很单薄,因为农田面积这么大,人员、运输、车辆、安全等等都是问题。”公司经理石明磊说。

“白色污染”该怎么治?

实施了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先后在新疆46个县市实施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新疆的“白色污染”也引起了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视,中央和自治区先后安排了一系列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项目,有效调动了基层部门、企业和农民治理农田废旧地膜的积极性。

从2012年开始,国家在新疆实施了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先后在新疆46个县市开展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到目前为止,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3.49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2.43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企业进行厂房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加工设备购置以及残膜回收站点建设等,以提高新疆废旧地膜回收和再利用能力。按照规划,项目覆盖农田面积将达1890万亩,建成后废旧地膜回收量将达到6.5万吨,造粒能力达4.81万吨。

项目的实施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截至2014年11月,新疆已建成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加工生产线51条、废旧地膜回收网点123处,示范区地膜回收面积达到613万亩,已回收废旧地膜1.1万吨,新增废旧地膜再生塑料颗粒加工能力1.04万吨。

努尔穆罕默德·祖农说,一直以来,残膜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原因在于通过采用增加作物播种密度的技术手段来保证产量。但在当前来说,播种密度已接近极限,治理地膜污染刻不容缓,唯一出路就是增加其厚度。

2014年12月8日,新疆质监、经信、农业及工商部门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规定从2014年12月1日起,新疆将全面强制推广使用厚度为0.01毫米以上的高标准农膜,比全疆农田中广泛使用的0.008毫米薄膜增加了0.002毫米。这一厚度的增加,将有助于促进农田废旧残膜回收,减少农田“白色污染”。

据了解,这一新标准将此前的农膜“推荐性”地方标准修改为“强制性”地方标准,并对地膜技术要求主要指标做了较大修改:取消原来标准中规定的0.008毫米最小公称厚度,继续保持2010年地方标准最小公称厚度0.01毫米,还增加了0.012、0.014、0.02毫米3个公称厚度。同时增加了推荐使用天数:厚度0.01毫米、0.012毫米为180天;厚度0.014毫米、0.02毫米为360天。

地膜污染治理试点效果如何?

基本杜绝0.008毫米厚度以下地膜的生产使用,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70%,利用率达到85%

近几年,新疆农业部门在示范区所有铺地膜农田中严格使用厚度达标地膜,并对回收达标地膜的农民实施补贴。

2014年,玛纳斯县和尉犁县被定为全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县,新疆农业厅从国家旱作农业项目

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3800万元,确保这一项目顺利推进。

2014年8月,记者跟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天山环保行”检查组来到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棉花试验点,对这里的农田废旧地膜治理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试验点是一块25亩的棉花地,分别使用了0.008毫米、0.01毫米、0.012毫米和0.015毫米4种地膜。据试验点负责人、玛纳斯县农业推广中心总农艺师鲍玉琴介绍,试验田通过使用不同厚度的地膜,就是要探索哪种厚度薄膜既能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又能促进残膜回收干净。

此外,在传统的春秋两季收膜期又增加了两次种植中期(6月20日前后、7月23日前后)回收地膜实验,以寻找最佳收膜时间。通过试验可看出,在棉花种植中期回收地膜比较干净,回收率达到95%,但是否影响棉花的品质或者收成,还正在做分析。

据鲍玉琴介绍,使用0.008毫米地膜,大约每亩需要用4.4公斤~4.5公斤,而使用0.01毫米地膜,每亩使用量为5.4公斤~5.5公斤。1公斤地膜采购价为13.5元,政府每亩总计17元的补贴可以弥补农民新增的成本开支。此外,使用0.01毫米地膜,农作物生长和品质比0.008毫米地膜还要好。

记者了解到,玛纳斯县对使用0.01毫米以上厚度地膜的农户每亩补助10元,对农民回收废旧地膜给予每亩7元的奖补;对购置大型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给予每台两万元补贴,立杆式搂膜机给予每台0.3万元补贴。

此外,玛纳斯县还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扶持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的企业,其中扶持6个企业更新残膜回收再利用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更新设备补助30万元;新建12个残膜回收网点,每个回收网点补贴4万元;在全县200多个村组建残膜回收队伍1000余人,由地膜生产企业、残膜回收加工企业、合作社共同筹资扶持。

据新疆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显示,2014年,玛纳斯县和尉犁县共落实0.01毫米标准地膜覆膜面积137.4万亩,使用地膜总量达6700吨。截止目前,两县废旧地膜回收面积约92万亩,回收量约4680多吨。

从项目实施效果看,两县基本杜绝了0.008毫米厚度以下地膜的生产使用,初步取得了预期试点效果,农村废旧农膜造成的“视觉污染”明显减轻。庄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沟渠两旁的废旧农膜全部得到治理,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70%,利用率达到85%,为今后全区大面积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治理“白色污染”出路在哪?

增加农用地膜的厚度和强度,建立完善的残膜回收体系,加大可降解膜研发推广力度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白色污染”?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政府人士。

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针对目前农用地膜残留的严峻形势,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增加农用地膜的厚度和强度,建立完善的残膜回收体系;二是加大可降解膜研发推广力度。

新疆天业塑料制品总厂副厂长陈鹏元说,如果能把薄膜适当做厚,做成0.012毫米和0.015毫米,对于提高残膜的回收率,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

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九胜提出可以生产降解地膜。他解释说,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光敏剂吗,通过光敏剂的敏化作用,可以将降解地膜中的合成树脂降解为低分子化合物,加入的微生物敏感物质自然被微生物降解。同时,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降解生成的低分子化合物,使聚合物最终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孙九胜表示,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农民省去了回收残膜和处理这两个环节,并且生物降解地膜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可以做得比较薄。

“意大利生产的一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拜城县马铃薯种植中表现很好,甚至优于普通膜。土豆不仅块头大,而且色泽好。经过分解测试,地膜能在150天内基本分解。”孙九胜说。

这种革命性产品的出现固然令人欣慰,但目前这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较高,因此“听起来很美”。

“这种地膜每公斤价格达49元,而普通地膜只要12元左右,所以很难推广。”孙九胜介绍,虽然新疆本地已研制出了降解地膜,但成本依然在每公斤25元左右,对农民来说仍然很高。

此外,由于可降解地膜成本高,技术有待完善,短期内还无法在新疆大范围应用推广;而残膜回收成本高,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王新勇建议给予生产企业或农民适当的补贴,形成示范效应,以利于推广,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撬开可降解地膜的巨大市场容量,破解目前的困局。

孙九胜认为,降解地膜是未来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的主要方向,他建议新疆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加强对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继续对现有PE类降解地膜产品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PE类残膜对土壤危害的内在机理。

二是大力开展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试验、中试生产及推广,建立起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户为一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只有这样,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才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

努尔穆罕默德·祖农告诉记者,目前,全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规划已经出台,要根治“白色污染”,还需要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抓起,真正构建起由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膜资源化利用体系。

(原标题:“白色革命”何以成“白色灾难”?)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