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甘肃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2)

时间:2017-09-25 11:08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甘肃省环保厅 点击:
【摘要】日前,甘肃环保厅印发《甘肃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重要指示,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实施创新驱动,立足于省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为依托,提升我省环保科技创新能力,聚集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促进环保科技成果区域转移和快速转化,进一步完善区域环保创新体系建设,为环保事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发展环境,全面推动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促进理论创新,夯实科技基础

       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主战场,加强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探索新型环境问题,深化对现有环境问题成因和机理的认识,同时重视环境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研究,支持技术综合、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引领环保工作开展。

       (二)立足环保目标,突出问题研究

       立足我省环境保护目标,围绕我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关键技术研发,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三)引导科技创新,推进体制改革

       环保科技领域要突出问题引导和需求引导,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同时,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加强环保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环保科技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四、规划目标

       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围绕重点区域环境、流域生态环境、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环境风险与突发环境事件、环境与健康问题,以改善区域(流域)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保护公众健康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完成一批事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战略性、基础性、区域(流域)性重大环境科技研究;加强生态保护研究,助力构建以“三屏四区”为骨架的综合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开展一批符合我省实际的环境技术、产品、设备(装备)和工艺研发;积极开展环境科技实用技术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成果推广转化,促进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期间建立3个及以上省级环境类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及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我省在环境科技基础数据和信息获取、科技成果转化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撑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建立完善的适合我省环境现状的地方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标准支撑。促进环保系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干部教育,优化环保人员队伍结构。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和社会等共同参与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环保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环保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耦合度进一步得到提升,以环境科技进步助推环保事业发展。

       五、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任务

       (一)创新发展污染防治技术,落实“三大行动计划”

       1.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创新

       推进全省大气污染源解析工作。针对日益严峻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进一步阐明污染排放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研究我省省域及重点城市大气污染形成的科学机理和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过程,进一步揭示污染物排放特征。揭示污染物排放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针对大气环境问题地区差异性,综合考虑PM2.5、VOCs、NOX、臭氧等多种污染物类型,建立大气污染源谱及排放清单,摸清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我省省域及重点城市主要污染物及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污染物浓度与城市发展水平和气象要素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其长距离传输特征及影响。研究我省特定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点及其治理技术。研究符合省情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推动我省空气质量管理从城市尺度、传统污染物控制向区域尺度、多污染物联合控制的转变。

       大气环境质量监控预警技术。研究基于风险评估的省域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重点监控和预警判定技术,提出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建立大气污染日常预警和事故预警技术体系,建成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具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精确预报能力。研究基于不同区域尺度大气环境风险源特征的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与应急处置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构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改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预测预警技术方法。

       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支撑技术体系。研究建立统一布局覆盖全省86个县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平台,为全面客观反映我省空气质量状况提供依据。建立主要污染源排放时空分布的获取及更新方法体系。开展基于新空气质量标准的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关键问题研究,研究分行业、分区域、分时段污染物排放限值,评估排放标准实施效果。研究建立大气污染全过程监管技术体系,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与政策设计及示范。

       2. 水环境保护领域

       水污染控制决策技术与经济政策示范研究。开展甘肃省地方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技术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展跨界断面补偿和污水治理年度任务补偿等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研究;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与推广研究,构建适合我省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综合协调的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经济可行的技术支撑。

       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黄河、内陆河、嘉陵江三大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实际承载状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调控对策研究;以黄河、渭河、泾河干流为重点,开展流域水生态分区与水质目标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及适应性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黄河、渭河、泾河干流等重点流域生态基流量研究,为流域水量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开展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省内内陆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构建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共享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数据,提升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

       重点行业水处理技术研究。以资源效率提高和污染负荷削减为核心,突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农村污水治理、城镇污水能源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形成整装成套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开展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技术研究、工业高盐废水脱盐处理技术研究、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事故及应急处置技术研究。

       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研究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过程与规律的控制技术研究与对策,建立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及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储存销售企业、矿山开采区、农业污染源等重点污染源地区,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研究。开展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试点研究。

       水污染防治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整合优势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依托技术实力强、基础条件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提升水处理及水资源利用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对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开展重金属废水及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环境检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设备,以及膜材料和膜组件、水处理药剂等环保技术与装备、环保产品等方面的研发。

       3. 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科研能力建设。构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省内各大高校等省内科研院所、环保系统和学校三维一体的土壤污染防治学术网络,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科研平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研能力和水平。

       土壤污染形成机制、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山开采区、金属矿冶炼区域、石油炼化区域和高背景值地区土壤污染特征、发展态势、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初步掌握区域土壤污染成因规律;研发有色金属矿开采区域和石油开采区域土壤污染风险控制与阻断、末端拦截治理技术,以及矿区和油田影响区土壤复垦生产、资源化利用与污染修复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污染土壤的资源化利用、强化降解、脱附净化等修复技术和装备,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防控技术和设备,以及土壤污染应急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研究确定我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和本底值、土壤环境安全阈值和标准;研究筛选适合我省土壤污染实际状况的修复模式、方法;研究场地污染损害评估与赔偿机制、土壤污染风险诊断方法和途径、构建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不同类型污染应急响应管理措施等,建立面向风险管理的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关键技术和平台。

       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结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国家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为引导,研究制定我省鼓励发展的土壤污染防治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推动土壤污染治理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环保产业,推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土壤防治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一批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大范围监测、土壤污染高效低成本修复等适宜我省实际的先进土壤风险管控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创新发展生态保护技术,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围绕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区域/流域生态质量调查与评估方法,研究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服务功能评估、生态资产核算及其生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我省重要生态保护地监管技术,研究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及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对河西内陆河、中部沿黄、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五大片区的重点县(区)生态屏障典型试验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开展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加强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野外监控水平,建设自然保护区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我省涉及7个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组织开展陇南山地、祁连山地、中部黄土高原地区、甘南高原草甸区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调查。开展全省生态红线区、“四屏一廊”典型生态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建立评价机制,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探索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技术研究,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平台,重点开展张掖黑河湿地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网络平台,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开展生态监测系统平台建设,加强地面生态监测技术和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技术研究,积极推进野外生态监测站、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等建设。

       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创建研究。重点研究祁连山区生境退化机理,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与重建关键技术,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技术;开展基于遥感卫星观测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10年评估;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开展祁连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研究;研究建立祁连山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

       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研究。重点研究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胁迫机理、风险源识别、生态监测指标、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分级预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价、生态系统演变过程调控、生态风险规避与应急对策、生态保育与恢复重建等技术方法;针对水利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油气输送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城市快速扩张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功能下降等关键问题。研究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与保育技术,并开展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政策、方法研究与技术示范。

       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研究。围绕甘肃生态环境建设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开展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河流域生态水文与流域科学重点实验室、兰白经济圈大气—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省级生态状况遥感监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生态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开展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沿边、沿坝防护林带和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及技术推广。

       (三)创新发展风险防控技术,把握全过程风险防控

       1.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

       固体废物污染特性和风险识别。研究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条件变化和清洁生产要求条件下工业源固体废物产生、组成和污染规律,识别其环境风险。研究我省重点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特性、污染特性及处置利用特性,建立工业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清单,积极参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更新的工作。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研发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环境风险可控的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处置、填埋场甲烷利用和恶臭处理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再创新,重点研究适合省情的垃圾分捡和预处理工艺技术,以及提高填埋场防渗能力和渗滤液处理比例。研究解决堆肥恶臭和垃圾肥料的质量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垃圾肥料中有毒、有害成分。开展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发废电器电子稀有金属提纯还原技术、废弃线路板拆解清洁生产技术、有色金属回收深加工成套工艺及装备技术。研发建筑废物、废塑料、废橡胶和废玻璃等高附加值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加大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研发粉煤灰、煤矸石等有价元素梯级利用技术。研发秸秆、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禽畜粪便等生物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设备。

       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过程及其产品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初步建立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开展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针对危险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严重不足、相关规范和要求缺失问题,研究危险品交通运输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

       2. 环境与健康

       研究我省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类型、程度和地区特征,确定重点区域/流域特征污染物、优控污染物。开展重点地区环境总暴露调查研究,筛查与健康直接相关的主要特征污染因子,初步探索环境指标与健康指标的关联性。研究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效应,重点研究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理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污染物多途径、多介质人群暴露贡献率,典型区域环境健康风险区划及分级技术及方法。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针对我省环境复合型污染特征,研究复合污染的多介质多界面环境行为、健康或毒性效应,研究水、气、土环境污染风险控制,初步构建复合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融入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监测、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的切入点和路径。

       3. 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重金属(镉、铅、砷等)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涉重企业废气处理技术研发。研究重金属引发的土壤污染及其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开展典型重金属污染场地识别技术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重金属污染健康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加大对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四)创新发展环境管理技术,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现代化

       1. 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

       针对新形式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环境保护形势和环境管理需求,开展环境保护创新制度、政策研究,开展循环经济、污染预防、环保产业等政策和关键技术研究,为加快促进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治理能力提供科技保障。

       研究建立推动全省绿色转型、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和保障公众健康的环境政策法规框架。针对“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建立和完善的排污许可、规划环评、生态空间管控、环境承载力、环境审计等制度,研究并提出一批支撑制度实施的政策意见或地方规章。研究我省重点行业多污染物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协同控制机制,推广重点区域和行业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农业清洁生产与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探讨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环境质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和管理策略。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研究。基于区域环保服务业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建立环境服务业管理与支持政策。积极拓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等方向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研究。

       分析流域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流域水质的影响,揭示污染物产生、迁移、转化等机制及环境生态效应,形成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提升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化化与规范化水平。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技术方法研究。利用我国在大气污染预报预警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研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大气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和控制途径最优化。开展符合全省实际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使环境管理真正由总量减排向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及风险防控的模式发展。总结兰州市近年各项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取得的经验,形成地方管控标准,指导和规范当前及今后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与政策设计及示范。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 优化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有关要求,针对环境质量改善、污染物减排对监测技术的需求,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理论体系,为全过程环境监测与监控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规划、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持续优化环境监测业务体系设计,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完善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以卫星遥感、地面生态定位监测为主,无人机和现场监测为辅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网络。

       研究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实现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自动报警。

       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全省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企业进行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设备等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

       3. 强化突发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探讨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登记、整改和销号各环节间的联系,建立全过程监管制度。研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体系,规范环境应急预案备案与演练。优化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提高调查处置、损害评估、应急监测和信息公开能力。规划建立市州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与管理机制。

       4. 推进环境信息化研究与运用

       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理论和政策研究、环境信息采集与管理、分析与处理、模型与算法研究及其应用;开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开展化学品管理、环境应急、风险管理、排污许可证发放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机制,推动部门、地方之间环境科研项目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加强数据资源深度利用技术研发,开展环保大数据工程顶层设计,出台环保大数据工程指导意见。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