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危废研究报告:盈利动力换挡 剩者为王(4)

时间:2017-07-07 16:09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中信证券 点击:
【摘要】危废研究报告:盈利动力换挡 剩者为王

供需错配难题有望解决,盈利驱动力换挡在即

国内当前现状:行业高景气,量价齐升特征显著

在2013年末两高司法解释颁布后,监管日益严格使得长期存在的产废企业瞒报、漏报等漏洞被逐步堵住,国内危废处置量特别是无害化处置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4~2015年,国内危废无害化处置规模分别为929/1,174万吨,同比上升32%/26%。行业处理量增加推动危废处理设施数量持续上升,截止2015年,国内各省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共2,034份,较2014年上升6%。从危废许可证所属区域分布看,危废处置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及华南等工业发达省份,其中江苏省以327份许可证位居国内第一,其次为湖南、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

 

在严格监管推动下,危废处理企业规范化运作成为趋势,推动技术水平低下、不能达标处理的小企业逐步淘汰出市场;同时,国内新建危废处置设施规模也在日益大型化,以应对需求快速爆发的市场。从危废处理设施平均规模变动趋势看,已从2011年的55吨/天已扩至141吨/天,2011~2015年的复合增速为20.8%,行业内企业大型化趋势明显,行业长期存在的企业处理能力偏小、资质单一等现象正在发生改观。

近年来国内危废处理费持续上升,且实际收费远超政府指导价。危废处理指导价格并非政府强制性价格,受市场供需平衡状况影响较大,供需高度不匹配导致危废处理价格快速上升至远超过政府指导价格的水平。2014年以来,长三角部分区域危废焚烧价格持续处于4,000~6,000元/吨水平,而当地焚烧指导价上限通常在4,000元/吨之下。从东江环保、新宇环保两家公司年均无害化处理均价(填埋&焚烧&物化平均处理价格)变化趋势看,新宇环保的无害化处理均价自2010年1,676元/吨上升至2015年3,721元/吨,复合增速为16%;东江环保自2010年1,553元/吨上升至2015年2,552元/吨,复合增速为10%。

发展趋势:三重合力共振助处置能力提速

合力一:资本加速布局危废无害化处置市场

随着行业量价齐升阶段到来,再加上危废处置设施投资额相对不大(通常3万吨左右大型焚烧/填埋设施投资规模约1.0~1.5亿元),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危废行业。在上市公司层面,除传统危废处置企业快速跑马圈地以扩大市场份额外,大量新进入者也在通过延伸产业链、并购跨界、资产注入等方式介入市场,涉及危废业务的上市公司数量快速上升。在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占据优势的上市公司,将借助资本力量通过外延并购加速行业整合力度,并显著提升危废处置行业集中度。

从公司数量看,2014年之前,仅有东江环保等少数几家上市公司介入危废处置业务,而目前已经增加至约20家;从处理能力看,高能环境、雪浪环境、光大国际(H)、中滔环保(H)、云南水务(H)等新进入者的投运处理规模目前已不容小觑;从业务布局看,绝大多数企业将项目收并购和业务发展重心放在景气度较高的危废无害化业务,在焚烧及填埋领域投入大量资源;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围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危废核心区域展开。

合力二:前端清洁生产&企业自建设施正积极推进

推行清洁生产指用一种新的创造性理念,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完善结构调整,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清洁生产可以使物料的转化率和回收率提高,削减和替代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量,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尽量进行综合利用或通过其他单位进行综合利用,从而真正达到从源头上减量化。近年来清洁生产的推进步伐不断加快,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更好地指导地方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环保部和发改委于2016年联合颁布《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以促进清洁生产业务进展。对于产废单位而言,在政府清洁生产政策持续跟踪推进以及危废处理费当前居高不下共同推动下,实施清洁生产动力较强,这意味着危险废弃物在源头供给会逐步削减,且产废企业需要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提供清洁生产相关服务。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专业第三方危废处置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尝试建设专门用于处置自身所产废物的危废处置设施。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对173家化工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所调研化工企业2015年合计产生危废量为228万吨,其中化工企业自行利用处置数量为174万吨,委托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运往场外处置危险废物量为53.96万吨,分别占其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76%/和24%。在173家企业中,有55家企业自行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其中综合利用占39.85%,焚烧处置占16.99%,安全填埋占10.59%;有69家企业委托具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运往场外处置危险废物。

根据环保部最新公布的《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截止到2015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经营规模达到5,263万吨/年,其中持有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危废处置单位收集、利用、储存及处置的危险废物规模为1,536万吨,有近4000万吨在产废企业体内自身循环利用和处置。由此可见,工业企业建设和运营自身所附属危废处置设施目前在国内已经较为普遍,尽管这些设施基本不对外开放,但不排除其中未来可能出现将该部分业务快速做大,积累丰富运营经验和树立口碑,并申请核准经营资质以对外提供专业处置服务的可能性。如果此种情形出现,无疑对现有危废市场格局会造成较大冲击。

合力三:水泥窑协同处置正成长为有效补充处置手段

目前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为迅速。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建成、建设中或者拟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企业总数超过200家,其中约25%的企业涉及协同处置工业危险废物,2013年中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规模共计55.9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进展研究,孙绍峰等)。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Q2,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处置在北京、重庆、河北、浙江、山西、江苏等多个省份得到推广应用,协同项目核准资质总规模已达135万吨。除上述已获取资质企业外,目前有较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正处于环评或拟开工阶段,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处于此阶段项目总规模合计约148万吨,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市场整体呈现蓬勃增长态势。

以一个典型的5,000吨/日水泥项目为例,假设技改后项目危废协同处置能力为5万吨,水泥销售价格为300元/吨,净利润率为5%,危废处理费为1,500元/吨,净利润率为25%,在上述假设下,该项目总利润为4,350万,其中水泥主业和危废处置分别贡献2,475和1,875万元,由此可见,采用水泥窑协同对水泥企业盈利能力的确有较明显提升。此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前期技改投资成本不大,因此水泥企业对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普遍兴趣较为浓厚。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1,764条,设计熟料产能达18.1亿吨,实际年熟料产能达到20亿吨,庞大水泥产能为相关企业进行危废协同处置技改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海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市场发展经验,以及考虑到资质获取所面临的环评条件限制、企业缺乏危废原料收集渠道、管理及技术经验不足、部分地方政府意愿性不强等制约因素,我们认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水泥行业大范围推广受到限制,其仅为危废处置补充手段,出现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发展壮大进而挤占传统危废处置企业市场份额的概率较低,不会出现因为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推广导致危废行业景气周期逆转。假设在20亿吨水泥熟料产能中有10%水泥产能可以用作协同处置危废,按照危废掺烧比例为3%测算,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能力实际上限为600万吨,为实现国内近1亿吨危废实际产量全部有效处置目标,未来国内需要新增约4,000~5,000万吨危废处置产能。由此可见,专门危废处理设施未来仍将是我国处理危废的主要手段,而水泥窑协同是危废处置有效补充。

从表面看,水泥窑企业和传统危废处置企业属于竞争关系,但是仔细分析双方业务模式和发展约束,可以发现双方在业务模式方面互补性突出,合作基础良好。通过合作运营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既能满足水泥企业扩大盈利来源诉求,又能助力传统危废企业快速打开市场,预计传统危废企业和水泥公司合作投资运营水泥窑协同处置设施未来或将较为普遍。

●对于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而言,在必备的设施技改及获取资质等硬约束之外,危废收运体系建立、分析及预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应急事件处理等软实力方面也需要配套设立,否则设施将面临原料来源不足或运营风险较大等问题;

●而对于传统处置企业而言,其在危废领域已有较多经验及技术积累,携手水泥窑企业可以推动传统危废处置企业快速打开市场,跨区域扩张更加顺畅。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