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2)

时间:2016-11-09 12:42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能源报 点击:
【摘要】10月30—31日,第二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召开。论坛以“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可再生能源协同创新发展、未来电力系统转型、交通能源转型、建筑能源转型、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转型与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就如何建立适应能源转型的制度、政策、市场体系,如何协调不同能源领域发展诉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特摘编论坛部分精彩内容。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瞩目成绩和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及应对气侯变化和生态环保约束日益趋紧,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为加快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我们将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根据不同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科学制订各省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适度积累煤电机组的快速增减负荷和快速启停改造运行经验。到2020年,完成对全国2.2亿千瓦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升工作,其中热电机组1.33亿千瓦。

  二、推进各类灵活调节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适时开展新的电站规划。在气源有保障、调峰需求突出的地区,发展一定规模的燃气机组进行启停调峰。积极推动太阳能发电,鼓励建设具有较好储热能力的项目。加快推动西南地区龙头水电建设,提高梯级水电站的综合能力。同时不断优化和提升电网调度水平,加强电力系统与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智能电力系统调度控制平台。

  三、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在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降低单位度电使用成本。在弃风弃光现象突出的地区,结合电力系统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的力度,建设一批集中新型的储能电站。开展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的试点工作,鼓励微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开展分布式储能应用,探索发、输、配、用、储一体化的运用和商业运行模式。

  四、全面提升电能替代水平。在民生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全面推进电能替代,提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新能源富余地区,重点发展储热式电锅炉、海水淡化等灵活用电组合。探索利用电动汽车的储能作用,提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控制能力,促进电动汽车与电网的电能双向互动,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

  五、科学优化输配电网建设,坚持分层分区、结构清晰、安全可控、经济高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电网主网架,促进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安全稳定水平;科学谋划跨省跨区外送和联络通道建设。到2020年,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新增1.3亿千瓦,充分发挥省级联网效应和调峰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特别是促进清洁能源发电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开展配电网建设改造,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满足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全面构建现代配电系统。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发展需要,结合农业现代化和扶贫搬迁的需要,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按照差异化需求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高压配电网“N-1”通过率,加强中央配电网联络率,提升配电自动化覆盖率。

  六、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推广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鼓励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根据自身条件投资建设屋顶式太阳能、风能等各类分布式电源。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有条件的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商业中心、机场、交通枢纽以及数据存储中心等推广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分布式、中低温地热发电、沼气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等项目。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建设余热、余压、瓦斯发电项目。

  七、提高高效智能装备水平。依托基础研究和工程建设,组织推动高效智能电力系统关键装备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突破一批制约性或瓶颈性技术装备和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推动一批已完成关键技术的技术装备开展试验示范,进一步验证技术路线和经济性。推广一批完成试验示范的技术装备,实现批量化生产和产业化应用。

  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司长童光毅: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意义重大

  在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电气化与石油消费此消彼长态势十分明显。从OECD经验来看,全球用能增长潜力最快的领域在于非OECD交通用能。2015年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约10%,过去10年,我国交通用能整整增长了一倍。高能耗意味着高污染和高排放。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交通运输排放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排放总量的1/3,2030年预计将超过50%。环保部的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31%的雾霾污染物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上海雾霾来源中,机动车、船、飞机等流动污染源占29.2%。

  从消费结构来看,交通领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交通用能是增长最快和空间最大的领域。40年来,交通电能全球占比仅有1.1%,石油在交通能源消耗中占比仅从93.5%下降到92.5%。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交通领域将是未来几十年能源和电力消费结构变革的重头戏,将有力带动全球能源供应向电气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可以预见,当交通领域电能占到非交通领域同等水平时,电动汽车推动交通领域电气化转型有望使全社会电能占比提升至30%—40%,对应未来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新能源交通有望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历史重任。从销售量来看,在市场和政策的双向驱动下,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突破了33万辆,市场规模与累计销售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长3.4倍,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今年1—8月份,在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依然达到25.8万辆,同比增长了1.1倍,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0万辆左右。

  多年来,我国一直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加强培育,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国家能源局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落实。

  关于构建绿色能源交通体系,我有六点思考: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二是加快标准建设,强化标准支撑能力;三是加强制度研究,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四是组织试点示范,实现典型导向作用;五是聚焦关键环节,加大创新驱动作用;六是开展宣传交流,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虽然交通领域能源结构转型的空间很大,但面临的任务也很艰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转型,最后为我们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更好支持。推动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新能源交通作为突破口势在必行,任务紧迫而艰巨,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并进,做好推动能源变革这篇大文章,为全球能源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