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十三五”环保规划大讨论解读(2)

时间:2015-05-11 09:49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刘晓星 点击:
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建立环保“督政”体系、深化环保领域改革、增强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创新环境管理、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构建环境保护大格局
 
    问题三:如何完善基于环境成本的经济政策?
 
    一方面,环境违法的常态长期存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为拉动经济短平快增长以体现政绩,对高污染企业给予水电、土地、能源价格补贴,违法给予税收优惠。如何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完善基于环境成本的经济政策?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低价甚至无价,导致市场价格扭曲。企业通过环境违法获得的不合理利益远远超过环境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利益幅度。改变这一不合理现状,在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看来,必须加快推进环境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将政策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延伸,更加注重价格、财税、金融等关键性的政策机制。
 
    新《环境保护法》中,政策环评被写入,规定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环境保护成为各部门、各地方重大经济决策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环境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存在脱节,要联通这“最后一公里”,在李庆瑞看来,必须坚持源头严防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大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环评制度,将环境保护延伸到国家重大战略的设计、论证、实施、跟踪、调整、完善的全过程。同时,推动经济领域法律法规生态化修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开展制定、修订和废止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而深化绿色GDP研究和运用,是实现环境经济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要路径。据悉,绿色GDP核算2.0研究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建议以核算经济增长的生态代价为重点,以相关大数据库建设和技术规范编制为支撑,尽快形成绿色GDP研究成果。”李庆瑞说。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建议,通过建立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和交易机制,确定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规模,明确全民所有产权。建立环境产权经营体制,如成立国家环境资产经营总公司以经营和配置环境承载力。建立环境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促使有限的环境承载力经过市场选择而流转到收益更高的生产领域。用法规形式确立对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给予减税、补贴等优惠措施,提高资源产出率;建立清洁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基金、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平台等,推进环保第三方监测,支持环境保护领域的“万众创业,大众创新”。
 
    问题四:如何增强环保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区域性、复合型和压缩性等特点决定,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没有新科技、新方法的应用,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就难以顺利、有效、全面实现。面对“十三五”繁重的环境保护任务,如何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以满足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要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推进环境管理转型离不开强大科技支撑,离不开重大科技突破。
 
    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任陈金融认为,技术提升是减排和治污的有效途径,但要有所区分,环保部门建议或者强调在项目投资中要提高减排项目的投入比例,促进减排技术的提升,进而减少污染增量。力争通过治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施,有效治理污染,降低污染存量。仅仅有一个水专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土壤专项、固废专项、生态专项、核安全专项等,全要素提升治污能力。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减排和治污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两条腿走路,双轮驱动改善环境质量。
 
    如何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发挥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熊跃辉认为,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改革和改进运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水专项要严格聚焦“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按照“山水林田湖”五位一体的思路,构建综合调控技术体系,以支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成熟技术装备和标准规范转化到国家水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水环境管理中去;以中央科技管理改革为契机,继续强化科技的基础支撑和前瞻引领作用,围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危险废物与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等重点工作,积极争取科技部设立重点专项,支撑环境保护部重点业务需求。
 
    在环境监测方面,如何通过整合优化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从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为主,向逐步加大预报预警、污染物来源解析和追踪,以及环境治理效果评估方面转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斌介绍说,巩固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把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估的数据支撑落到实处。选择部分国控站点,开展大气组分分析和新型污染物研究型监测;全面优化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提高水生生物监测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分析技术能力;构建相对完整、高效、规范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运行机制,基本说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问题五 :如何运用信息化创新环境管理?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面广、量大,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难以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有效快速监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环境监管“知”的基础就在于构建大数据。如何利用信息化创新环境管理?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第七条明确提出,促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崔书红认为,用大数据创新环境管理,建设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应该成为“十三五”环境保护头号工程。
 
    环评审批权下放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地方接得住、管得好至关重要。崔书红认为,有必要运用智能技术,利用信息中心、评估中心技术条件,对现有“四级联网”环评审批系统进行改造,建立智能化的全国环评管理系统。就是利用“智慧环评”中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全国审批的项目环评报告书进行技术校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审批的行为;对全国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有关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统计,随时掌握全国项目审批数量、区域分布、排放情况和有关环境保护措施;对进入红线的项目和对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布局的项目进行实时预警;对公众开放部分权限,及时公布建设项目报告书审批、验收以及环评机构和人员管理等环评管理信息,搭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互动平台。
 
    目前,环境管理数据不少,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尚未形成监管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反馈”完整链条。崔书红建议,利用3S技术,以天地图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环境执法智能化。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化环境监管平台。实现对排污企业全天候自动监管,让环境执法人员和群众利用移动客户终端APP随时随地掌握身边企业排放情况,让违法排污者无处藏身。
 
    在提高环境决策智能化水平,增强环境监管决策的感知力、洞察力,提升监管工作效力方面,崔书红介绍说,实施环境保护大数据战略,夯实环境监管新业态的基础;建设“智慧环保”管理平台,利用3S技术,建设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大数据空间化、可视化、关联化,实现对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大幅提高环境执法效率;建设“云监管”平台,进一步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并与其他环境管理系统相结合,服务环境管理决策。
 
    正如互联网技术已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样,大数据、云服务等高新技术将改变我们解决环保问题的方式,将给我国“十三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建议,在 “十三五”规划有关工作中关注大数据、云服务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环保数据量早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但远没有实现数据到信息的转化,更没有实现信息到服务的转化。
 
    有理由相信,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我们将获得对我国环境保护前所未有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在“十三五”期间,加快环境保护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和运行数字化管理应用系统,达到数据共享,再造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准、敏捷、高效、系统的全新管理模式,整体提升环境保护部环境管理水平。
 
    问题六:如何构建环境保护大格局?
 
    大环保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在少数地方、有些部门及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环保工作缺乏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如何构建环境保护大格局?让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让环境保护潺潺细水汇聚成巨大洪流成为现实。
 
    “乾坤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动员千军万马,建立强大的环保统一战线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石。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社会共治,需要把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公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巡视员、副主任阚宝光认为,要加强机关内外的沟通联系,协调好方方面面,建立强大的环保统一战线。统筹协调好各部委、各省市区、各行业以及各社会组织,推进建立联席会议、业务会商、征求意见等工作机制。
 
    事实上,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不到位是长期以来的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部华东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宁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部对环境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委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国务院应与各相关部委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对各部委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赵华林认为,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尤其需要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抓好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工作。按照“有利于社会参与”的原则,构建政府统领、部门协作、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共治新机制。
 
    夏光提出“全民环保”的概念。在他看来,必须突出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重要主体的地位,从政府包办环保向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综合作用转变。全民环保就是走群众路线,打人民战争。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行动指南。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司长陶德田建议把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作为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使其与环保中心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同步落实,努力使全社会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进而保证“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新目标的实现。
 
    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宋铁栋提出,通过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可持续推进机制,推行与可持续消费有关的财税政策,完善环境消费税、环保产品财政补贴政策、环境污染治理税等政策措施推行可持续消费,倒逼生产污染减排,改进环境管理机制。
 
    由于政府和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交流沟通渠道不畅,环境问题易引发社会问题。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李瑞农认为,真诚面对公众环境期待,我们要做到说得清,看得见,能参与,有盼头。要说得清,就必须抓紧补上我们的短板,做到情况明;发布的信息要让公众听得懂,就公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加强真诚沟通交流。对公众具体的环境诉求和期待要有人听、有人管,对社会和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有回应,并让人们看到进展。要保障环境信息发布的制度化和发布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化,并大力推动完善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还应不断通过生动事例展现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展示国家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坚强决心和有力行动,树立起公众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国环境学会将积极探索建立发挥媒体和专家作用的机制。通过搭建政府、专家、媒体与公众的跨界交流公益平台,加快完善沟通、协调、交流机制,着力提高环境科学传播的主动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在渠道上方便社会公众获取,内容上让社会公众看明白。(全球环保研究网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