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研究网PC版PC版 全球环保研究网手机版手机版
免费服务热线:400-6556-258

全球环保研究网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全文】(5)

时间:2017-02-16 15:25来源:www.gepresearch.com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点击:
【摘要】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获悉,《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3-2030年)》正式印发。具体内容如下:

  二、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一)面临形势

  我区是祖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虽然经过多年连续治理,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但整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讲话,深刻阐明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要求“内蒙古要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总体部署,提出守住生态底线,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国前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这一生态建设定位对我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目前,我区水土保持工作仍面临严峻局面,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成果和自治区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对比分析,虽然2000年-2011年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1.58万km2,但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仍达62.90万km2,土壤侵蚀分布范围广、强度大、危害仍然严重。水蚀风蚀交错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0%以上,水力侵蚀与风力侵蚀在时空上相互叠加和交替,使区域内侵蚀程度较单一水蚀和风蚀更为强烈,危害更为严重。同时,我区也是资源大区,在经济发展最快的2006年-2015年间,全区各级水行政部门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9490个,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19万km2,加之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和农林开发活动还未完全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导致人为水土流失扩展,预防监督形势仍然严峻。

  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艰难爬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入“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农村牧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依然是造成生态恶化和贫困的重要根源。目前,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仍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二)需求分析

  1、是治理水土流失、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需要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培育”是我区第十次党代会对“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战略、新举措。我区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普遍偏小和风速较高,现存水土流失面积大而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差,自然条件配置决定了我区水土流失强度及危害十分严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的需要。

  2、是脱贫攻坚达小康的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和脱贫协调发展是我们的指针和统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要求到2020年,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我区山丘区面积比重大,高原、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国土面积70%,是农牧业生产和革命老区、国家贫困旗县(47个旗县)的主要分布区域,区内坡耕地面积约占94万hm2,农牧业生产水平总体偏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收入渠道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通过“山(沙)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实施坡改梯、水源和节水灌溉、生产道路、饲草料基地、舍饲轮牧、造林种草、沟道治理等工程,达到提高林草覆盖度、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实现土地资源抢救性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集约化经营目的,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脱贫攻坚达小康的建设步伐。

  3、是江河治理与防洪安全的需要

  水土流失是导致入河泥沙增加、河道、水库淤积的主要原因,如黄河内蒙古段河道1986年至2004年,累计淤积量11.1亿t,三湖河口断面1982年至2004年22年间累积升高1.89m,2003年洪峰流量在1460m3/s(属一般性洪水)已接近20年一遇洪水位,防洪形势非常严峻。红山水库建库以来的1961年至1998年,累计泥沙淤积总量达到9.41亿m3,总库容降为16.19亿m3,调洪库容降为13.23亿m3,兴利库容减少1.68亿m3。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我区近期急需治理的22个旗县列入规划范围,这些山洪泥石流易发区旗县主要分布于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且普遍缺乏有效防御体系,致使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减少河流入河泥沙、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及强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坡面、沟道水土流失的发生,侵蚀沟道布设的谷坊、淤地坝等工程可拦蓄侵蚀泥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有效减少进入河流泥沙,减轻洪水、山地灾害,保障河流、水库安全行洪、运行和易灾地区安全。

  4、是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的需要

  水土流失不仅向江河湖库输送大量的泥沙,而且径流与泥沙作为载体将大量面源污染物送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影响水源保护和饮水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水源保护和饮水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区水源保护与饮水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15年全区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4.8%,刚刚达到国家要求的达标率标准;据水利部《地下水动态月报》(2016年1月),我区呼包平原、松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IV、V类水(不适合饮用)所占比例高达95.7%。采取生态治理模式防治水土流失,建设清洁小流域,一方面可增强土壤和植被对降水的拦截入渗,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增加了蓄水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供水能力;另一方面,调节了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转换,发挥土壤的缓冲和净化作用,净化水质,与农药、化肥等控制使用措施相配套,进一步减少了氮磷和农药污染的流失,改善水源地水质。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我区规划饮水安全的水源地180处,以城镇水源地为主,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主要内容为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污染源综合治理工程。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中的生物隔离措施和污染源综合治理工程需采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使影响水源地安全区域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恢复其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减少进入水源地的泥沙和污染物。

推荐文章
广告条C2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搜索 搜索 咨询 咨询 注册 注册 定制 定制 顶部 顶部